特鲁瓦 卡昂:民國學風
卡昂正品女靴 www.hkchu.com.cn
民國學風

書名:民國學風
作者:劉克敵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書號:9787510882753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定價:68.00
【內容簡介】
本書充分利用日記、書信、自傳等史料,引領讀者進入民國時期一群文化大師的書房和客廳。旨在通過對他們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生涯以及日常瑣細趣事的描述,通過對他們如何建構“朋友圈”的敘述,逐步揭示大師們深邃而感人的內心世界,最終有助于在這個日漸嘈雜和浮躁的世界保持一份定力、堅持和希望。
【作者簡介】
劉克敵,文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關注的領域有:中國近代與現代文化及文學研究、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陳寅恪學術思想以及當代大眾文化與網絡文學研究等,尤其對陳寅恪學術思想和清華學派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著有《陳寅恪與中國文化》《陳寅恪和他的同時代人》《章太炎與章門弟子》《梁漱溟的最后39年》等十幾部。
【精彩書摘】
文人領袖蔡元培的“朋友圈”
民國時期的浙籍文人群體,在當時幾乎每一個學術和文學領域以及很多高校中都占據重要甚至領軍地位,自然引人注目甚至遭人妒忌,最常用之諷刺性稱呼就是“某籍某系”。大凡讀過魯迅雜文的人,當對這個“某籍某系”不會陌生,因為在陳西瀅與魯迅的論戰中,不止一次提到這個詞。“某籍”指的是浙籍,“某系”自然是指北大的國文系。其實在浙籍文人群體中,還可劃分出幾個小群體,除卻影響最大且勢力最大的章門弟子外(章門弟子也可分為很多小群體,如周氏兄弟就各有自己的弟子群),至少還有幾個浙籍文人群體值得關注,例如以李叔同、豐子愷等為代表的群體,以馬一浮及其弟子為代表的群體,以及以施蟄存、穆時英和戴望舒等為代表的現代派群體等。不過毫無疑問的是,在促成民國初年浙籍文人形成群體并成長壯大的過程中,蔡元培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在一個相當長時期,蔡元培都是浙籍文人的領袖人物,而章太炎則更多扮演浙籍文人精神導師的角色。
直接推動魯迅開始白話小說創作者,是蔡元培的老鄉錢玄同。錢玄同為浙江吳興人,與魯迅相識于東京留學時期,也是章太炎的弟子。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蔡元培、許壽裳、錢玄同等浙江人際關系的援助,魯迅可能不會在新文學發生期就得以名揚天下,而民國時期的“浙江潮”可能也會較晚才出現,或者根本形不成后來那樣的浩大聲勢。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蔡元培在學術界的領袖地位自其掌北大后既已確立,盡管外界一直視他為浙籍文人的“掌門人”,但在浙籍文人內部,對他有意見者并不少。這是因為浙籍文人群體中以留學日本者居多,而他們大都奉另一位浙籍文化大師章太炎為師。蔡元培和章太炎之間,雖然有過和孫中山共同反清的合作歷史,但也有過論爭。例如,在20年代初,蔡元培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就與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廣東軍政府要員章太炎、張繼等人打過一場“筆墨官司”。而浙籍文人的代表人物周氏兄弟,也曾在書信中表示對蔡氏不滿。但從整體上看,浙籍文人對于蔡元培之領袖地位還是承認的,或者說也正因為他居于領袖地位,才會因其某些做法的可能不當遭到一些浙籍文人的不滿。
縱觀20世紀以來哲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就是對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活動的關注。筆者以為,日常生活之所以值得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潛藏有審美的種子和詩意的空間,更是因為它就是構成現實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在于它對世人精神情感世界的影響無時無處不在。按照《日常生活》一書作者赫勒的說法,人總是帶著一系列給定的特質、能力和才能進入世界之中,他最為關切的往往是他在直接的共同體中的生存(這首先表現為他的家庭以及他成長于其中的家族或團體的生活空間),他對自己的世界的理解和建立往往是以他的自我為中心,也因此,他特別注意培養那些有助于他在既定的環境中生存的特性與素質,這些特性包括特殊的稟賦、排他主義觀點、動機與情感。顯然,如果要對文人的藝術生活進行深刻的闡釋,不可不注意其日常生活狀況,不可不研究文人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微妙而細膩的心理波動。
赫勒認為,人類的日常生活的結構和圖式本身具有抑制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的趨勢,即具有一種抵御改變的惰性。顯然,把握這一點對于理解和研究主要從事創造性工作的文人更加重要,特別是由于文人的日常交往和其寫作等創造性活動交織在一起,這一惰性也就必然對其創作和學術研究等產生更加復雜深刻的影響。因此,如何通過主體自身的改變去改造現存的日常生活結構,使得每一個個體的再生產由“自在存在”轉為“自為存在”,使得每一個個體得以實現由自發向自由自覺的提升,是人類在面對日益異化的日常生活狀況時所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作為人類社會中具有特殊職業特點的文人群體,作為一向以超越現實生活和對現實生活持批判態度的知識分子階層的一員,應該對做出這樣的轉變負有更大的責任。在筆者看來,最理想的對文人之日常生活的研究應該是這樣,通過對一個個富有鮮明個性和富于生命力之文人個案的解讀,在逐漸明晰和逐步走進文人內心世界的同時,我們也希冀能夠不斷地接近對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把握,以及對20世紀中國文化變革進程的把握。
相關新聞
- 2019-11-15《告別的儀式》
- 2019-11-15《榮國府的經濟賬》:梳理大觀園中每筆花銷
- 2019-11-14伊斯坦布爾三城記
- 2019-11-14現實題材長篇工業小說《長辛店》出版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